跳到主要內容
:::
:::
校務推動具體作法

具體作法

因應教育改革浪潮及少子女化衝擊,未來推動校務發展,將秉持「落實政策、共享領導、團隊合作、專業服務、正向關懷、尊重包容」的理念,並以「穩健、務實、專業、創新」之精神,形塑學校特色並永續發展。謹就未來校務發展重點之做法說明如下:

(一)行政運作方面

1.加強團隊溝通、凝聚共識,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共塑校務特色發展。

2.鼓勵團隊專業精進,提升學校教育品質。

3.擬訂未來校務發展計畫,落實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理念與願景。

4.滾動修正學校章則,以符應學校校務發展需求。

5.持續爭取專案、競爭型等計畫補助,提升教學設備與環境設施品質。

6.強化校務基金經營與管理,挹注教學及校務發展需求。

7.訂定各項危機控管與應變機制,確保校園安全。

8.尊重包容多元意見,廣納師生、家長建議。

9.加強教職員工聯誼,辦理敬師、文康等活動,聯繫同仁情誼。

10.重視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適時引進社會資源。

11.加強建立公共關係,形塑並行銷學校優良校風。

12.與鄰近高中職協定攜手共好計畫,以形塑學校辦學特色。

(二)教務工作方面

1.強化校訂課程規劃,發展多元跨域統整特色課程。

2.加強課程評鑑,滾定修正課程計畫,提升學生學習成果。

3.深化教師教學專業,落實新課綱議題融入教學、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

4.凝聚教學研究會共識,指導學生充實學習歷程、提升自主學習成果。

5.鼓勵成立社群,推動教師共備、公開授觀議課,精進教學專業,提升教學成效。

6.建構數位化教學環境、改善教學資訊設備,活化教學方式。

7.配合推動國際教育,提升學生外語能力,增加競爭力。

8.辦理完全免試入學,並與國中協定策略聯盟計畫,鼓勵國中畢業生適性、就近入學。

9.發展特色招生特色課程模組,營造特色招生亮點及競爭力。

10.加強拔尖扶弱、強化獎勵制度,推動補救教學與課業輔導、鼓勵參加競賽,提升學生學習成就。

(三)學務工作方面

1.落實正向管教,重視學生學習權、受教權、身體自主權、人格發展權與意見表達權益。

2.營造健康安全、溫馨友善校園,杜絕校園暴力、霸凌、性平等事件。

3.加強生活教育、品德教育,營造「有禮、有品、有序」校園。

4.貫徹導師責任制,支持並精進教師班級經營及輔導與管教知能。

5.關懷輔導弱勢學生,爭取社會資源,提升弱勢學生就學的穩定。

6.發展學生自治組織、特色社團,激發學生多元學習潛能,並培養學生「自動好」情操。

7.發展特色校園活動與文化,活潑校園氛圍,豐富學生學習歷程,並激發對學校歸屬感。

8.推動國際教育,豐富學生不同的教育視野及拓展國際視野。

9.強化學生幹部訓練,培育學生團隊合作、溝通協調及組織領導能力。

10.強化校園安全防護,預防校園安全偶發事件。

(四)實習工作方面

1.結合技術教學中心,發展跨域統整之「智慧機械」特色課程,提升專業技能學習成果,並鼓勵參加科展及申請專利。

2.發展各科多元選修課程,充實實習教學設備,並形塑科發展特色。

3.推動專題成果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統整跨域學習等能力。

4.加強國中生職涯試探,並運用專題成果展,宣揚技職特色,吸引國中生優先選擇就讀。

5.與科大簽訂產學攜手專班合作計畫,加強建立與技專校院、產業界合作關係,發揚技職教育務實致用辦學特色。

6.鏈結技術教學中心、科大、產業界,精進教師專業課程發展與教學知能。

7.強化技能檢定、技藝競賽、專題競賽等獎勵,激勵專業技能學習成果及提升實作能力。

8.持續推動就業導向專班、青年就業領航計畫,輔導學生職涯適性發展。

9.爭取專案計畫補助,充實及汰換軟硬體設備,滿足課程教學需求。

(五)輔導工作方面

1.落實生命教育、強化性平教育,並推動家庭教育、親職教育。

2.加強個案輔導,建立特殊個案危機處理機制,並周延個案輔導網絡。

3.加強對弱勢、中途離校、高關懷學生輔導機制,支持學生穩定就學。

4.落實三級預防與輔導,親師密切聯繫與合作,適時對學生關心輔導。

5.辦理教師輔導知能研習及相關活動,推廣教師對學生認輔工作。

6.規劃多元適性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符合特教學生需求。

7.親師生合作,擬訂符合個別需求的IEP,並落實實施。

8.加強學生升學輔導,並協同指導學生充實多元學習歷程表現。

(六)總務工作方面

1.整體規劃並改善校園美綠化與環境設施,發揮校園「境教」功能。

2.規劃校園公共藝術設置,型塑藝術人文校園,涵養學生氣質。

3.加強校園節能減碳與開源節流,落實學校節約能源行動計畫。

4.改善校園無障礙環境與設施,建置行動無障礙、網路無障礙校園。

5.推動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爭取社區資源協助推動學校各項建設。

6.盤點校園急迫性工程,改善大樓結構、大樓漏水、校園排水、水電消防等安全問題。

7.盤點校園空間,提供多元選修、自主學習、特色社團等空間需求。

8.持續推動學校綜合體育館新建工程、全校風雨走廊工程計畫。

9.爭取專案計畫經費補助,挹注校園環境設施等改善之經費需求。

(七)圖書館工作方面

1.結合學校攜手共好及策略聯盟計畫,推動與合作學校館藏共享等合作。

2.充實圖書館藏與設備,並改善與美化圖書館環境。

3.推展圖書館利用教育,師生推薦優良圖書,支援各科教師教學需求。

4.辦理師生藝文研習、展演等活動,豐富學校藝文氣息。

5.活化空間利用,營造悅讀氛圍,完善自主學習空間。

6.鼓勵學生參加小論文及閱讀心得比賽,提升學生閱讀及自學能力。

7.提升圖書資訊服務及多媒體教學資源,成為學校教學資源中心。

8.蒐集校史文物,完善典藏、管理與維護。

(八)社群互動方面

1.暢通教師會、家長會與學校溝通管道,攜手推動校務發展。

2.支持與協助教師會、家長會、校友會、基金會、退休人員等組織運作。

3.強化教育基金運作,獎勵師生績優表現,扶助急難、弱勢學生。

4.善用社會資源及學校教育儲蓄專戶,扶助弱勢學生,並穩定其就學。

5.加強與社區機構保持聯繫,建立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模式。

(九)招生工作方面

1.分析學生來源,並運用學習區完全免試入學計畫,推動與學習區國中建立策略聯盟關係,加強合作並增進國中師生對學校認同。

2.發展特色招生特色課程模組,營造特色招生亮點及競爭力。

3.強化與國、高中學校橫向整合與縱向銜接,以因應少子化招生困窘。

4.辦理國中職涯試探,並結合國中升學博覽會、各科專題成果展等,宣揚技職教育特色,吸引國中畢業生適性選讀。

5.發展學校特色,提升辦學績效,爭取國中畢業生優先選擇就讀意願。

6.滾動修正學校招生策略,提升學校招生率及新生報到率。

(十)南區技術教學中心

1.推廣技術教學中心資源與設備,提升服務功能。

2.客製化辦理各項教師專業研習,精進教師專業知能。

3.整合中心資源,協助服務學校發展跨域特色課程。

4.支援各科學生考取專業證照,提升學生就業力並與產業接軌。

5.支援學校發展跨域統整之「智慧機械」特色課程,提升專業技能教學成果,並協助參加科展及申請專利。

跳至網頁頂部